校史研究
校史研究

一箫一剑本书生 元贤清哲共斯情--记梁归智教授

时间:2024-03-07       点击:

民族学术的力量源泉何在呢?就在于这个民族的语言,以及与这个民族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民族的知识体系,以及与这个民族的知识体系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民族的思想体系和认知能力体系。

——梁归智

2010年梁归智作为“探佚学”代表人物登上央视科教频道主讲《红楼六家谈》

探佚穷年不是痴 明珠出海始人知

1981年,香港《抖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探春的结局:海外王妃》的论文,论文的作者是山西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班的一名在读生:梁归智。同年,梁归智在自撰的《石头记探佚》中,取其中部分章节作研究生毕业答辩,并于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此后三十余年的学术研究中,梁归智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以“梁归智红学三书”为代表作的许多红学研究著作,先后当选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大连市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理事长,在红学研究领域,影响尤著。

石头记探佚》作为梁归智的代表作,受到学界的极高赞誉,红学泰斗周汝昌于19817 24日为此书撰写序言时写道:“这是一件大事情,值得大书特书。在红学史上会发生深远影响。”在红学大家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中,评价此书 “兴起了一个红学分支——探佚学”。在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部分八十回后情节的改编也是来自于《石头记探佚》中的观点。

梁归智的学术研究方向,不仅局限于《红楼梦》一书,在古典文学、宗教研究、人物传记、文学翻译等领域也极有建树。他笔耕多年,著作等身,先后主编、参编多部作品,著有研究论文百余篇,并有论文选集《箫剑集》。他还多次参与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社科项目,收获许多奖项。为了表彰梁归智的卓越贡献,1992年国务院为他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楚云接引晋阳秋 瓢饮三千苦乐酬

梁归智出生于1949117日,年少时辗转于北京、太原、武汉等地,先后就读于北京博物院路小学、太原市坞城路小学、太原市黄陵小学、太原市第十七中学。少时阅览的《七侠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中国古典文学为梁归智构建起幻想与浪漫的精神世界,在心里种下了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因缘。

梁归智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读高二时,“文革”爆发,学业被迫中断。196812月起,梁归智开始插队劳动。此后十年间,梁归智辗转于湖北省监利县网市公社、山西省太谷县阳邑公社、山西省果树研究所、山西农学院等单位。在插队劳动期间,梁归智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欧美俄苏文学,寄情山水,写诗言志,自我激励。1978年,梁归智考取了山西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生,成为“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关门弟子姚奠中教授,学习古典文学。学习期间,梁归智思想活跃,喜欢思考问题、钻研问题,关心思想界理论界的讨论争鸣,追求真理与进步。

1980年,梁归智将自己所著《史湘云嫁贾宝玉》一文寄给了时在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工作的周汝昌,不到一周就收到了周汝昌的回信,信中,周汝昌肯定了梁归智的研究成果,并鼓励梁归智“努力研讨,无所‘畏惧’”,这段始自学生时代的鱼雁之缘,一直持续至2012年。二人在长达三十二载载的尺素相酬中,剑许侠友,箫韶清和,交流探讨《红楼梦》探佚、思想和艺术,成就了一段红学佳话。

在山西大学工作期间,梁归智又先后参加中国古代戏曲讲习班、中国中西比较文学师资培训班、中国文化书院的学习。先任讲师,后于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被评为教授,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为学生讲授元明清文学、红楼梦研究、中国古代美学、中西比较文学、专业英语、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红楼梦研究等课程外,梁归智还将自己的学识积极融入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中,1988年至1999年,梁归智历任山西省政协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委员,199110月至19925月,参加中共山西省委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进驻山西省原平县东营村任工作组长,被评为先进个人。1995年至1996年,又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约克学院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

红莓白桦 银杏青山

1999年,梁归智调到辽宁师范大学工作,为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学校文理渗透班讲授先秦两汉文学、元明清文学、庄子研究、《红楼梦》研究、中国戏曲史、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等专业课,开设研究型课程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研究,全校公选课《红楼梦》导读等课程。梁归智讲授的课程具有文本性、科研性、生动性、文化性、启发性等特色,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和欢迎,获得2001年度教学优秀奖、获评2003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

梁归智不仅专注于学术研究,也积极从事向社会公众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致力于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红楼六家谈”中主讲“《红楼梦》的断臂之美”与“曹雪芹的超前之思”“元曲的人文精神”栏目,在《新商报》开辟“人间红学”专栏写文数十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069月,梁归智响应国家汉办“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号召,考取了国家公派教师的资格,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文化系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文化与汉语,为硕士生开设《红楼梦》研究课,帮助俄罗斯汉学家和汉语教师解答疑难,获得高度赞扬评价,荣获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文化系颁发的纪念奖牌。他还协助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进行文化活动,参与组织俄罗斯中国文化年,受到各方面好评。

在停驻俄罗斯的两年里,梁归智住在小黑河畔,课余的闲暇时,梁归智探访博物馆、书肆和史迹,怀想历史、艺术和文化的光影,寻访俄罗斯的气质与灵魂,也思索中俄文化的相异与相依。2010年和2011年,梁归智又分别赴加拿大多伦多市教育局任客座教授,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讲学团到德国汉堡、不来梅、汉诺威、法兰克福、斯图加特、杜塞尔斯堡、慕尼黑做学术讲座,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国家。既瞰寰宇之大,更兼国学之长。梁归智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志业,融会箫心剑气,联结国族与国学文脉,许痴情一契,传道四海桃李,共通此情。

像一轮明月 夜夜照进小溪

2009年,梁归智未及享受退休生活的闲暇,就接受辽宁师范大学的返聘,在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缺少国内外高知名度学术带头人的情况下,继续从事科研、指导研究生、帮助教研室青年教师等工作,为文学院争取一级学科博士点做准备,一直在文学院的教育和科研岗位上工作。

梁归智一直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2013年,在图书馆读书活动月的读者沙龙上,梁归智作为嘉宾,以“四大名著与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为题,与学生交流我国文化文学,帮助学生阅读和研究四大名著。在辽宁师范大学“20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年暨国学大讲堂”的第一讲专题讲座上,梁归智以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谈到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髓无时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现在的时代需要传统文化,现代的时代也是我们每个人成长成才的最佳机遇期,鼓励努力把个人的理想同“中国梦”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在2019“以文化人,建设书香校园,全民阅读”读书季系列活动珣玗琪讲堂上,梁归智论诗红楼,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培养审美与艺术气质,指引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20191021日,梁归智因病于大连逝世,享年70岁。平生共著《红楼梦》相关著作十二部,正合红楼十二钗数。梁归智将一生献给了他所挚爱的中华文化,以诗意和灵性,观照中华民族的文采风流,在中西方学术的交融碰撞下,始终坚守民族学术的神韵,栖止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广阔时空之中。梁归智唯爱两物,一者为箫,一者为剑,箫与剑的清逸文采、德音是茂,即是梁归智为人与治学的最好体现。翻开梁归智的著作,追迹词曲,问禅红楼,则箫剑未远,神思永存,就像夜空中的明月,时时照进学生与后来学者的心间。